新闻中心

2025/06/25

新品上市|尺寸小且具有丰富接口的读卡器:RFID高频系列CK-FR06

今年在RFID领域,新开发了RFID读卡器“FR06高频一体式读写器”系列产品,成功地将读卡器小型化、且有丰富的接口和协议,易安装及高可靠性等各项自身技术优势巧妙地融入到了RFID产品领域。

查看详情 →

RFID读写头如何实现多标签批量识别功能

  RFID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在于其非接触式批量识别能力,而读写头作为关键设备,通过多项技术协同实现了多标签同步读取。这一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硬件设计、通信协议与算法优化的综合作用,使系统能在复杂环境中快速准确识别多个标签。  射频信号的时空分割是基础保障。读写头发射的电磁波覆盖特定区域,当多个标签进入工作场域时,每个标签通过单一编码响应查询指令。为避免信号互相干扰,读写头采用动态时分复用机制,将时间轴划分为微小时段,依次分配给不同标签进行数据交互。这种时隙分配策略确保同一时刻仅有一个标签占用信道,从物理层面规避了信号冲突。  防碰撞算法是协调多标签通信的核心。读写头内置的防碰撞协议自动检测信号重叠情况,当发现多个标签同时响应时,系统会发送命令使标签进入随机延迟状态。经过短暂等待后,各标签分批重新发送数据,直至所有标签均完成信息回传。该算法通过数学建模优化等待时间和重试次数,平衡了识别速度与成

2025-09-26

查看详情 →

RFID读写头输出信号格式与协议转换方法

  在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中,RFID读写头作为数据采集的关键部件,其信号输出格式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系统集成效率。典型的RFID读写头输出信号可分为数字脉冲型、模拟电压型和串行通信型三大类,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设备连接场景。  数字脉冲信号多用于简单计数场景,通过高低电平变化传递标签识别信息,具有抗干扰强的特点。模拟电压信号则适用于需要连续量检测的场合,输出幅度与标签距离呈正相关性。而采用RS232/RS485等串行协议的通信型输出,能够传输完整的标签编码数据,满足复杂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。  协议转换是解决不同品牌设备互联的关键技术。常见的转换方案包括硬件网关和软件中间件两种形式。硬件网关通过物理接口转换模块,实现不同电气标准间的信号适配,例如将TTL电平转换为工业标准的24V信号。软件方案则通过解析原始数据包并重新封装,完成通信协议层面的转换,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应对各种私有协议。 

2025-09-17

查看详情 →

RFID通信协议的技术本质

  RFID读写头通过无线电波与标签交互,其通信协议本质上是双方约定的"对话规则"。目前主流协议根据频率差异分为三类:低频(LF)的125-134kHz采用FDX/HDX协议,高频(HF)13.56MHz遵循ISO14443/15693标准,超高频(UHF)860-960MHz则对应EPCglobal Gen2协议。这些协议并非相互竞争的技术路线,而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专用解决方案。  协议选择的技术逻辑  低频协议因其稳定的穿透性,常用于动物追踪和工业环境;高频协议凭借成熟的加密特性,成为门禁系统和支付终端的标配;超高频协议则因批量读取优势,主导着仓储物流领域。值得注意的是,ISO/IEC 18000系列标准已将这些协议纳入统一框架,不同频段协议在调制方式、数据编码和防冲突机制等方面存在系统性差异。  实际应用中的协议适配  在智能零售场景,同时采用HF协议处理支付交

2025-09-10

查看详情 →

RFID读写头读取距离的关键影响因素

  在实际应用中,RFID读写头的有效读取距离直接影响系统部署的可行性。这一距离并非固定值,而是由多维度技术参数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。  工作频率的决定性作用  不同频段的RFID读写头存在显著的物理特性差异。UHF频段(860-960MHz)因波长较短,通常可实现3-12米的较长读取距离,适用于仓储物流等场景;而HF频段(13.56MHz)受电磁波衰减规律限制,典型读取范围在10厘米至1米之间,更适合需要精确识别的场景。  天线设计与功率输出的关联性  读写头内置天线的极化方式(线极化/圆极化)和增益系数直接影响电磁场覆盖范围。较高增益的天线能集中辐射能量,但会缩小有效识别区域的角度范围。同时,发射功率需符合各国无线电管理规定,例如欧盟ETSI标准限定UHF读写头发射功率为2W ERP,这种合规性限制也会影响实际读取表现。  标签特性的匹配要求  被识别标签的天线尺寸、阻抗匹配程度及

2025-09-01

查看详情 →

rfid读写头如何与PLC连接?

  在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领域,RFID读写头与PLC的稳定通信是实现智能物料追踪的关键环节。本文将以主流设备为例,说明两者对接的技术要点和操作逻辑。  硬件连接基础  多数工业级RFID读写头通过RS485或以太网接口与PLC建立物理连接。以西门子S7-1200系列PLC为例,需使用带PROFINET协议的读写头(如西门子RF600系列),通过标准网线接入PLC的X1端口。若采用三菱FX5U PLC,则建议选用支持CC-Link协议的读写头型号,通过专用通讯模块实现对接。连接前需确认读写头工作电压(通常24VDC)与PLC电源匹配,避免电压不稳导致设备损坏。  参数配置要点  完成物理接线后,需在PLC编程软件中建立通信映射。以欧姆龙NX系列为例,在Sysmac Studio中需设置IP地址与读写头保持一致,并在EtherNet/IP配置页面分配输入输出区。对于Modbus RTU协议的读

2025-08-26

查看详情 →

RFID读写器的通信距离受哪些因素影响?‌

  RFID读写器的通信距离是指设备能够稳定识别电子标签的物理间隔。这一距离并非固定值,而是由硬件性能、环境条件和使用方式共同决定的动态参数。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应用中合理规划和优化RFID系统。  工作频率是决定通信距离的基础参数。低频(LF)系统通常用于短距离识别,如动物追踪;高频(HF)常见于门禁和支付场景;超高频(UHF)则能实现更远的读取范围,适合仓储物流等应用。频率越高,波长越短,穿透力越强,但同时更容易被环境中的障碍物吸收或反射。  硬件配置直接影响信号覆盖能力。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决定了射频信号的强度,但需符合所在地区的无线电管理规定。天线增益和极化方式同样关键:高增益天线能集中能量延长特定方向的通信距离,而圆极化天线相比线极化天线对标签角度的适应性更强。标签的天线设计、芯片灵敏度以及是否自带电源(有源/无源)也会显著改变响应距离。  环境干扰是实际部署中最常见的限制因

2025-08-20

查看详情 →

< 1234...14 > 前往